知道这个是什么的人,孩子现在应该已经会打酱油了。
伴随着的士高的野蛮发展,歌舞厅从最初还可以跳交际舞发展到最后全部都改跳迪斯科,就是现在的蹦迪,歌舞厅也变成了迪厅。不同于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在东北小地方,刚刚接触迪斯科的社会人哪会蹦迪啊?根本就不会啊,也没人教。而且那个年代也没有什么富二代,能去迪厅消费的都是一群三十来岁,挺大个肚子的大老爷们,你让他学蹦迪,他也学不会。于是乎,一个完全不顾繁文缛节的社会大哥喊出了那一句奠定社会摇江湖地位的经典口号:“摇就完了”。
社会大哥们腿脚不利索,挺大个肚子,但是人老心不老,下半身不动,光摇上半身也是一样。明白了吧?音乐都是那么同一个音乐(disco),场所都是那么同一个场所(迪厅),全身都动,就是蹦迪;下半身不动,上半身动,就是社会摇。所以,溯本求源,其实社会摇就是脚不动的蹦迪,蹦迪就是脚也动的社会摇。笼统的说,社会摇就是蹦迪。
这是disco
这是社会摇,其实是一回事。
社会摇和蹦迪明明是亲兄弟,互相还瞧不起。喜欢蹦迪的觉得社会摇是土嗨,喜欢社会摇的还觉得蹦迪是装x。就是这么个关系。社会摇遭人反感,主要原因不在“摇”上,而在“社会”二字。
从9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东北的夜店,一直都是这么一路摇过来的。2000年后,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许多社会摇伴奏DJ音乐在网上流行,后面还衍生出了许多《社会嗑》,《社会语录》,不过大多数仅流行在网络语音聊天室里。真正让这些亚文化走到另一个高度,就是YY和快手的兴起,这些年轻一代比较机灵的东北人,继承了“祖辈”社会大哥的智慧,开启了“喊麦”和“社会摇”的新篇章。喊麦的领军人物,自然就是前一阵子被封了的天右,社会摇的领军人物牌牌琦,也终究是没有躲过这一刀。跟着天佑的前后脚,一起凉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