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撇开广告内容和品牌的关联度令人莫名其妙,就是所谓温情的诉求,也让人很不舒服。难道中国留学生已经到了为了一盘番茄炒蛋就把妈妈半夜喊起来的巨婴状态?互联网的原住民难道不知道用手机搜索菜谱?退一步说,基本的科学素质应该是懂得试错,可以先放西红柿再放鸡蛋,第二遍先炒鸡蛋再放西红柿,第三遍鸡蛋和西红柿一块放,通过试错,找出正确的做法。如果连这些都不懂,怎么在国外生存?
或许生活中有这样的学生,但一定是极个别的例子。广告文案把个别性当做一般性,把特殊性当做普遍性,通过妖魔化中国学生来达到温情诉求的目的,实在是不怀好意,可惜是拿着鸡蛋碰石头。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三观不正的广告有增多的趋势。由于观众对硬广告有逆反心理,一些广告的制作便通过故事化情节植入某种社会现象来达到共鸣或争议的目的,可以说是投入最少的钱获得最大效益。这无可厚非,但起码要三观正确,而不是把观众当傻子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