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yings:
今天的文章开始前,先问你几个问题:
你现在每天会花多长时间刷短视频?
哪一刻你意识到,视频正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的生活?
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没多大影响”,但我留意到一件事——
同事闲聊时告诉我,每天下班必刷视频,恶搞的、撸猫的、鬼畜的……
不刷到 12 点不睡觉,不然心里空落落的,总觉得还有啥事没做。
这样的经历,很多人都有过,比如:
睡前不刷视频睡不着、刷剧到凌晨 3 点停不下来;
以前在 QQ 空间发状态,现在会在朋友圈、B 站发小视频……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视频,这到底是好还是坏?
我们和开眼 eyepetizer共同举办了「Minute 国际短片节」,借这个机会和青年导演麦子聊了聊,还对身边的朋友做了个小范围调查。
下面是他们讲述的故事,相信你会找到很多共鸣。
喜欢看土味视频,像东北往事系列的农村生活。
可以看到孩子们各种各样的“整活”,比如拿牙咬打火器,用头开西瓜。
如果没离开老家,我可能也跟他们一样——
做别人不理解但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东西。
那是对小时候生活的怀念。
每天都看女团舞和博主 cos 的舞蹈视频。
最喜欢 MAMAMOO 的华莎、ITZY 的荔枝。
她俩非常自信,做梦都想成为她们那样的人。
△图源网络
我小时候跳舞,被孤立过,还被起难听的外号,大家认为男生跳舞不正常。
但现在,我可以在自己的舞蹈视频里跳喜欢的舞,鼓励自己成为内心强大、眼里有光的人。
上瘾不是坏事,只是一个中性词。
比如我追王一博,把他从刚出道到现在的所有视频,刷个遍。
这种瘾不是坏事,让人快乐似天堂。
去年 8 月,我刚下载短视频,因为每天都想看剧情短视频。
有些是土味的,有些是玛丽苏的,感觉好玩,抓马。
但上瘾不是好事,我不想被什么操控,操控我的只能是我自己。
曾为追一个明星塌房的热点,周六半夜 2 点起来工作。
所以一有时间,我就回家点开各类解压视频。
看泡沫积压和强迫症患者收拾房间,这种视频不需要思考,爽就够了。
但这不是好事,越上瘾,负面情绪越大。
刷视频其实有一种“开盲盒”的感觉。
不知道下一个视频是什么内容,充满着吸引力和趣味性。
现在看电视剧都嫌慢,得 1.5 倍速。
但看短视频也不会说是拉低生活品质。
大脑需要一些不用思考,即看即乐的放松时间。
电视剧剧情拖沓、节奏烂时,我会快进。
比如最近上映的一部古装剧,超慢动作打戏,无美感且拉胯。
有些男主配音出戏,仪态气质被男配们吊打,替女主默哀两秒钟。
但短视频不一样,有时会玩得出圈,而电视剧包括网剧在内并没有这个能力。
所以思考能力退化是懒惰的表现,短视频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失去深度思考能力是因为——
你不再看好书好电影了,不再去用心感知身边的人事物了。
而不是因为你看了短视频。
我很反感“几分钟看懂一个电影”的解说。
它就是流水线上的短视频,那不叫作品,叫产品。
有固定套路,比如到第几分钟该出背景介绍,多少分钟后到高潮了。
你永远不知道为什么这个长镜头好看,也不需要看里面的服化道。
你的审美和思考就是这么被扼杀的,可怕。
我很少会快进,是那种如果错过了一段都会倒回去看的人。
现在比较拒绝流量推送的视频,感觉看多了脑子会失去选择意识,变懒。
还是更习惯把选择的主动权放在手里吧。
印象很深的台词是《肖申克的救赎》:
“希望是件好东西。
也许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看纪录片《人类》的时候。
里面是不同的人对着镜头,说了一句最想说的话。
有囚犯上来就说自己后悔了,还有单亲妈妈坦言“单亲不是最好的选择”。
让我凝视太多人生的痛苦与不幸,更容易共情别人,觉得人咋活都行。
喜欢《走出非洲》。
女主和草原都美到令人心旷神怡。
人应该看美的电影,少看爆米花电影。
是好事也是坏事。
我是学历史的,我觉得日后的史学家会从里面得到很多史料。
但整理归纳起来会要死要活。
是非常好的,就像以前的blog。
我们用文字图片分享自己的人生,无论你是谁都有可能遇见自己的阅读者。
现在视频可以直接、生动、全面展示自己想要表达的。
但有些可惜的是,少了些神秘感。
对于传递社会正能量类的,肯定是好事。
比如,突然被“跪地救人”的女大学生刷屏,激发更多人学心肺复苏;
“灭火外卖小哥”视频出了以后,大家对外卖员多了一份理解和认同……
但对于那种搞怪出圈、低俗离谱的段子来说,希望多收敛。
我想拍一个纪录片。
我姥爷有很严重的阿兹海默症,生活不能自理,最后安静地走了。
想做一个访谈:他走了之后,家人到底是记得姥爷清醒时还是糊涂时?想问问他年轻时候是什么样的?
因为有句话:人有两次死亡,一次是身体失去机能,另一次是他被人遗忘。
想拍一个纪录片。
我的纪录片启蒙是央视的《艾滋病人小路》。
视频可以即时记录在发生的事,可当下发生过的事永远不会再重复了。
想拍考研学子的备考状态。
在自习室开怀大笑、崩溃大哭、傻傻发呆、激烈讨论、奋笔疾书、报复性追剧……各种备考人的状态。
没有哪一条通往梦想的路是容易的。
茶余饭后被人谈起的作品,即使黑红也是红。
毕志飞的《逐梦演艺圈》是烂片,但谁能说自己拍的一定比毕志飞要好?
换个角度想,人人也都是毕志飞,做出来的事儿或多或少也都会被骂,迎合不了所有人的需求。
中国有 14 亿人,做不到迎合所有人的喜好。
《中国人的活法》有一集“不如跳舞”。
一个 48 岁女人,每天早起照顾有工伤的丈夫和 90 岁的公公婆婆。
还面临欠薪问题,生活一地鸡毛,但她依然每天去跳广场舞。
有一段镜头特别打动我,她在家里对着电视笨拙地学习跳舞。
她丈夫就站在房间门口,静静看她跳,露出一个心酸又幸福的笑容。
一个人在苦难生活里,还努力支棱地活着,这就是人类的生命力。
【写在最后】
读者 @熙蕊李 说,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记》给她太多温情和感动,“如果在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还能有感受美好的能力,那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吧”。
有些电影,有些台词,让你了解一个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变得温暖。
也还有很多短片、短视频,逐渐变成我们这代人记录生活的方式。
许知远曾说:“这代人在手机上成长起来,在影像语言中成长起来,就像我们过去在书籍中成长起来一样。
这种新的习惯会塑造他们,他们也会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社会分析,他们的历史感受。”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依然需要纪录片,需要短片,需要电影。
撰稿:祝有肉
责编:袁三点
晚祷时刻:
有没有影响过你的一部短片或影视作品?
它怎样改变了你,
又为什么让你无法忘记?